|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立即注册
一键登录:
更多»
x
一钵千家饭 孤僧万里行
早在几年前,心裏就一直有个念头。「找个机会到西安看看兵马俑吧!」毕竟那是
继人类[七大奇蹟]后,被认为是第八个奇蹟式的人类工程。但是最近一年来,就在我
陆陆续续蒐集丝路的资料过程中,到西安的重心却慢慢地偏移了,偏移到一尊近代始完
成的石雕塑像身上。那就是大燕塔慈恩寺前的玄奘像。
[丝绸之路]这个名词,是一八七七年被德国地理学家费德南所提出的名称。在此
之前官方的称呼是[皇家驛道]。顾名思义;这是一条历代皇家所重视的国家一级道路
(至少在明代之前)。而千百年来奔走其上的人们,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,我大
致上将他们分为三类。一是商人,二是军人,三为僧人。而所谓的僧人当然包括景教ˋ
摩尼教ˋ拜火教等,其他宗教的信仰者。
商人爲利,这是众所周知。军人爲命,不管爲的是命令还是性命,这也可以理解。
只有僧人为理想,而且是为众人的理想。完全没有个人利害关係,却愿将生死赌上这段
旅程,这一点实在令人不得不慑服。
在众多僧人之中,最为众所熟知的,由西向东行者当为鳩摩罗什。而由东向西者,
则非玄奘莫属了。其实早在玄奘之前,就有僧人或独行或结伴,奔波於此途中。在有纪
录可查的资料中,史上汉僧西行求法的第一人,当属魏僧朱士行。他是在魏甘露五年(
西元二六零年)出发,足足早了玄奘三百六十七年。不过他只到于闐(今新疆和田)
即止,因为当时的于闐是大乘佛教经典的集中地。二十二年后他派谴弟子携经回洛阳(
这一点应该跟中国盛行大乘系统互有因果关係)。而朱士行本人则终生未回中原,留在
西域研习佛法。
而玄奘之所以最为百姓耳熟能详,[西遊记]当然起推波助澜的功用。可是了解了
大师的贡献之后,真想把吴承恩这个始作俑者,大大地赏他三大板。[西遊记]中的唐
三藏性情怯弱ˋ优柔寡断,顢頇无能常常误信妖孽的描述,让人以为只要有佛祖与菩萨
的加持,以及三位弟子的襄助,任何人都可以完成这趟旅程。殊不知这是一段越沙漠ˋ
翻高山ˋ穿湍流ˋ过险闗的艰苦行程。若非志坚如石者,难以为功。这样说吧!我刚刚
把义净法师所著[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]裡面所列,从西元六四一年至七零一年共六十
年间,西行求法者算了一下,总共五十九人。而能全身而回者有四人。没错!仅仅四人
。这四位法师分別是玄照ˋ义净ˋ贞固ˋ道宏。其餘不是未归(明知死於异地),就是
未详(不知下落何方)。这种约十五分之一的生存机率,说明了这趟旅程有多么凶险。
即使幸运如玄奘者,亦有数次滨临死亡边缘。以上数字当然是有资料可寻的。另外我相
信一定还有一些委身於小寺小庙中,而有著玄奘般地伟大志向,却又名不见经传者。孤
独地踏上这段不归路,结果也就伶仃地客死他乡。因为他们若是能够回归中原,这在佛
教界中是一件相当伟大的事件,终会把他们列入经传。可是他们就这般地默默启程,悄
悄离去。
我直到最近才知道,玄奘是中国最伟大的自助旅行者(应该算是世界上最伟大的。
不过谦虚一点,可以避免掉一些不必要的国际口水战。反正大师也不会介意这些。)。
我们所熟知的马可ˋ波罗与徐霞客的成就,在我看来远远瞠乎其后。马可ˋ波罗的遊记
裡,有一些事务的描述,光怪陆离到匪夷所思。有一些城市ˋ风土更是胡乱错置,难怪
有些学者甚至怀疑,他真的有到过中国吗?
徐霞客的纪录,尤其是山川ˋ地理ˋ动植物方面,在学术上是有其难以取代的重要性
。不过他的足跡侷限在中国这块版图。而且印象中的他应该家境不错,好像[分得祖产数
百亩]。这至少可以让他不必像个苦行僧般地出行。当然这无损他在学术上的地位。尤其
是他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,在他之前无人能出其右。
但玄奘的脚步,却踏过一百一十个国度。不仅是数量上的取胜,大师在学术上的贡献
,更是不容小嘘。再加上玄奘当初可是单身上路,偷渡出境。所以以旅行者的角度而言,
大师应该是最伟大的背包客。尤其是他把[我为人人]的精神,发挥到淋漓尽致。所以我
建议咱们客栈应该给他来个封號,就封他为【背包之神】吧。你们看怎么样啊?看倌!以
后在旅行途中,咱们也有保护神庇佑了。真好!
尤其是看他背著竹製行囊,脸上覆满风霜,襟袍迎风飘扬。独步於千古风华之中,漫
行於百年孤寂路上。唉!你怎能可以不承认,他是个千古一绝的背包客呢?
一般我们提起玄奘大师时,总专注於他取经的艰辛。当然他将生命中最精华的十九年
(廿六岁起),投入在风险这么高的理想中,实在值得我们的敬佩!但在他之前(西元三
九九年),就有法显西去天竺取经而回。那为何大师可以独享【背包之神】的尊荣?
我一直以为若有某些单位,愿意颁个【终身成就奖】给大师的话。那他这趟旅程应该
只是得奖的一半原因。而已另一半的原因是他回长安后,尽他餘生之力从事著作与翻译的
成就。因而使得佛学能够在中国光大。这就是[我爲人人]的最佳写照。
所谓的著作指的是[大唐西域记]这部书。(另外还有一部【慈恩传】是大师死后,
由弟子慧立及彦悰整理成遊记。)这书是大师口述,而由其弟子辩机笔录而成。共分十二
卷,约十二万字。裡面纪录了西域至天竺,共一百三十八个国家的山川ˋ文物ˋ民俗ˋ风
情。其中[亲践者一百一十国,传闻者二十八国]。这书唐太宗看了之后非但龙心大悦,
还表示隨时放在身边,以便隨手可以翻阅。如果你以为唐太宗只是一个忠实的书迷的话,
那你就大错特错了。李世民会喜欢这本书,是有其目的的。
当唐太宗打败了[东突厥帝国]后,西域诸国畏其势力,共同推举李世民为[天可汗]
。翻成白话文那就是[天神般伟大的王者]。这是前所未有的尊荣。以精明能幹ˋ野心勃
勃著称的李世民,之所以会喜欢这书。当然是为将来要谋略这片土地,而先行准备。
当然玄奘心甘情愿书写並献上此书,也有著他的盘算。这就要先行说明一下它的历史
背景。唐朝在开国之初,朝廷对宗教的態度是重道轻佛。唐朝佛教会盛行是始於武则天。
这当然跟她曾经为尼有著绝对的关係,另外有人伪造一本假的经书叫[大云经],裡面有
著[弥勒下凡女性为王]几个字,让她以为自己是弥勒转世。也是渊由。
中国的僧侣从三国开始就享有免税ˋ免役的优待,到了隋朝更是广发度牒(官方许可
的出家证明书)。这是因为隋朝的开国君主杨坚,幼年在尼庵成长的关係。唐初认为隋朝
过於注重佛教,因而投入太多能量於其中,使得国力衰败,所以不鼓励僧佛。这是其一。再
者就是唐族姓李,与老子同姓。希望与贤者攀上关係,自称是李耳之后,所以兴道教。是
其原因之二。所以当时中国的佛教相对於道教,是处於弱势族群。玄奘希望这本书能够改
变李世民的想法。他希望从一国之君下手(擒贼先擒王?),进而改善佛教的处境。所以
他的书中护佛弘法的国王从不缺席。而对那些毁佛灭法王者的下场描述,也绝不手软。唐
太宗到了晚年对於佛教比较宽容与接纳,或许与此书有关。
於是就在君臣尽欢的情况之下,[大唐西域记]这本书终就可以流传千古。当然能够
千古传阅,是因为它在学术上的价值。我就这么说吧!在七世纪之前,若有人想要了解西
域各国及中亚ˋ古印度的历史ˋ地理ˋ宗教ˋ文化和社会风俗者,仅有此书可凭藉。这样
它的学术价值就比较清楚了。
至於大师在翻译这方面的成就,就必须费点唇舌解释一蕃。
佛教起源於北印度的释迦族,一个名叫悉达多ˋ乔达摩的小王子身上。大约在西元前
五百年开始发展。当时的佛教比较偏像是一种哲学思想,所以信徒称释迦为[上师]或[
导师]。经过三ˋ四百年的演变,佛祖终於修练成仙,而成为一个宗教系统。它首先传递
至中亚,如阿富汗东南部及喀什米尔等地。然后再泛及西域(龟兹国ˋ焉耆国等)。等到
佛教在当地落地生根后,约在西元前数十年再由中亚或西域辗转传入中国。所以早期汉文
的经典,是由梵文转译成龟兹ˋ焉耆或其他中亚语言,再翻译成汉文。就因为如此辗转而
成,再加上转译者的主见。所以有的经典原意尽失,或语焉不详。还有早期翻译经文是採
合译制,最少要有两人。一人精通龟兹语或焉耆语的洋僧,先将原文口说成汉语。再由另
一精通汉学的土僧,书写成经文。就这么翻来覆去,因此离梵文原意也就越来越远了。
就是这种经文闇诲不明的情况下,众家高僧又对经典阐述各持己见,因而派別分歧。
玄奘当他还是个小帅哥时,就立志要到天竺取得梵文经典,然后亲自做一个有系统的直接
翻译。所以在他尚未踏出国门之际,就先学习梵语。到了天竺之后,又刻意在印度生活了
数年。爲的是希望能够很流利的用梵语辩经,用梵文思考。因而更了解经文的原意。
十九年后终於取得经书回国。然后又花了将近十九年的岁月(死於西元六六四年),
主译经书七十五部,共一千三百三十五卷。这是前所未有的成就。这个数字或许对你没啥
意义。不过你想一想;一部[法华经]就可以形成一个[法华宗](佛教裏的一个宗派)
。那七十五部的经典有多重,你自己可以掂掂看。
至於大师翻译经书,对中国佛教的重要影响性。举个例子来说吧!在中国的[心经]
翻译,前后总共有三个版本。一本是鳩摩罗什所译。一本是玄奘所译。另外一本我就不知
出自哪位先贤之手。可是流传至今最被广为传阅的,就是大师所译之[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]。没错!就是那个[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……色不异空,空不
异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……]的心经。这部经书就算你不曾看过,至少也曾听过裡
面的部分经文吧!而这部[心经]之所以能够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岁月,又能广为流传的
原因,是在於它既忠於原文又能贴近人心,因而才能普及。这就是翻译之功。所以当十二
世纪,佛教在它原生地印度,因回教的征服而几乎绝跡之时。它却能在中国蓬勃发展ˋ开
枝散叶,甚至再度东传到朝鲜ˋ日本等地[大师所创法相宗曾为日本影响力最大的宗派]。
经文的翻译之功,实不可没。难怪印度学者柏天乐称讚他[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翻译家],
实在名符其实。
伟哉大师! 善哉玄奘!
阿盈叩首!
註一 这篇文章是特爲【背包客栈】书写,希望推荐大家认识这位,伟大的旅行前辈。因
为这是一个轻鬆的网站,所以用了稍微嘻戏的笔调。但愿无损我对大师的敬意。
註二 另外玄奘因为精通经ˋ律ˋ论三藏,故世人也称之【三藏法师】。本文刻意避开此
称谓,希望与[西遊记]中的[唐三藏]作区隔。
註三 本文的资料大部分取自[西域记风尘]这套书。包括抬头的那张照片,也是翻拍自
该书的部分封面。就是这两本书[上ˋ下两册],让我对大师有所了解,深深折服。
|
|